1 m0 e! U n0 v3 R" S 7月10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文指出,一些不法机构与个人,假借“金融创新”“区块链技术”“数字经济”“数字资产”等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新型金融概念认知尚不深入的特点,通过发行或炒作所谓“虚拟货币”“数字资产”“稳定币投资项目”等方式,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公众投入资金参与交易炒作。此类活动具有显著的非法集资风险特征:, l. H: ~8 i5 V
$ w9 j( b! g( x( Z) g( |7 B" M
一是资质缺失。这些机构或个人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批准或备案,不具备面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销售理财产品或发行证券的合法资质。: m X+ c+ `7 U, B5 w, g4 k
8 t; I$ Z4 i/ \& U5 ]
二是概念包装。利用“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Web3.0”等新兴、复杂概念进行包装和炒作,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迷惑投资者。, ? f* `/ d. H
4 {: B( r. w. B) h4 F! Y5 ?
三是虚假承诺。普遍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如“稳赚不赔”“高额固定收益”“保本付息”等,利用公众追求高收益的心理。0 @6 g- l$ `& }% `
7 S1 D( h" w4 s( `$ _/ Z
四是资金池运作。其运作模式往往依赖于吸收新投资者的资金来维持运转或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一旦资金链断裂或项目方跑路,投资者将面临本金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 1 ]8 t& z- W$ `. K5 {- t1 Q, ?6 ?" F- \: m) f5 a1 j! t' |) y
五是风险外溢。此类活动极易演变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损害社会诚信基础。 9 a( b$ x$ X3 ]' `, B; h% z 7 h; p4 b* x, l 7月7日,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发布风险提示称,一些不法机构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为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稳定币等了解不足的特点,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诱导社会公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 P& a2 q/ }+ M5 ]! s. U3 ^0 ~ ! a$ s. v0 R, [/ ^ 北京和深圳两地均提示,消费者应警惕高回报承诺,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机构及产品资质,远离虚拟货币炒作等非法项目。此外,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由个人自行承担。4 B K0 M: U# ? H! q F g+ |* \
( }6 a+ p! D4 F& y ?& I) z9 z- y( u
此前6月30日,京东币链科技也发布严正声明,澄清市场上关于其“发行稳定币”的不实信息,指出部分企业冒用合作名义发布虚假内容,甚至利用“荐股”等骗局牟利。声明特别提醒,所有非官方渠道的“稳定币获取信息”均为欺诈,公众需警惕知名企业品牌被冒用的风险。6 e k6 {6 J3 e
9 R3 }8 ~7 {; e+ t( ]* f
FATF报告同时指出,利用稳定币犯罪正呈现专业化、技术化升级趋势,包括: . Y2 X. Q- c9 G. n8 |6 f) O 7 H& U, j A' ~! G! L. V6 p, S “诈骗即服务”(Scam-as-a-Service)模式兴起,犯罪团伙打造标准化诈骗流程,降低犯罪门槛;AI 技术广泛应用于 “杀猪盘”、情感诈骗、授权钓鱼等场景,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与区块链匿名工具结合,进一步加大资金追踪难度;犯罪分子通过休眠账户、无交易存取款等方式分层转移资金,甚至将稳定币直接与毒品等非法商品交易挂钩 —— 英国“破坏行动” 中,犯罪网络即通过稳定币跨境转移资金,规避传统金融监管完成违禁品交易。 0 G ]& M9 [6 t. i3 R% |, K8 }. ~- L4 V
赵炳昊指出,国内部分监管措施如发布风险提示等虽有积极作用,能提高风险认知、震慑犯罪分子,但须避免 “一刀切”,正视问题根源。一是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建立稳定币链上风险交易监测系统,利用相关公司的技术进行虚拟币和稳定币交易监测分析。; _* X" z) m# A! W! b
8 L @9 N3 J; @ 二是加强国际执法合作,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跨境执法,在管辖权等问题上主动作为,通过有影响力的判决确立法理依据,并推动跨境执行。 , D8 _" Y, @- G p( i 7 @: o7 w- h5 v v- y9 \: o6 ^/ u 三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稳定币治理的关键在于在“可控开放”中寻求制度韧性,在“审慎包容”中实现科技引导,同时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真问题,为监管政策提供支持。$ I% K6 d4 B# o& p/ [/ b5 J
: k5 i6 A( c# q4 r) K
从国内地方监管的风险提示到 FATF 的全球预警,多方信号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稳定币犯罪已形成跨区域、高技术、产业化特征,唯有在支持其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强化监管协同、统一标准、严堵漏洞并提升公众警惕性,才能有效遏制蔓延。 ) o; V, t6 Y' c6 m I% B" [6 a) G F: \; K+ w1 w" C% M
防范:“这是一场持久战” 6 J9 o- x6 ~$ ?6 u) P" Y# B% `" ^$ x9 ` x
事实上,利用稳定币等数字货币实施的犯罪具有鲜明跨境特性,其刑事风险外溢效应显著,不仅给现有执法体系带来法律适用、技术追踪与执行效率等多重挑战,更倒逼监管层在支持数字货币规范发展与严防犯罪风险之间寻求精准平衡。 / g3 E- r4 W# b: n( g 7 s9 [1 i) P7 H- n* W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云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国际社会综合来讲,这类案件的执法难点呈现“三维困境”。从法律维度看,我国《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与香港《反洗钱条例》在稳定币定性上存在衔接空白,比如香港认定的“未持牌发行”在内地可能构成非法经营,但证据标准不互通。从技术维度来讲,链上交易记录碎片化分布在以太坊、波场等多链,跨链转移使资金流向切割成“数据孤岛”,中国内地和香港虽各自建成区块链监测系统,但数据接口尚未打通。从执行维度看,则更突出,2025年初某跨境案中,内地警方冻结指令传至香港时,涉案USDT已通过跨链桥转移至菲律宾交易所,耗时长达72小时。 - t' I+ Q7 a/ E+ J3 d# r5 L# d: ^ E1 a5 h8 R! N
对此,胡云云提出“规则—技术—执行”三位一体破局方案。他认为,在规则层面,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增设稳定币犯罪条款,明确“链上地址权属认定”“储备金挪用追责”等标准。技术上,推动内地“链上天眼”系统与香港金管局“数字资产追踪平台”数据互认,2024年试点期间已实现37笔跨境资金轨迹共享。国际协作可借鉴FATF“旅行规则”的升级版,要求稳定币交易必须附加发送方/接收方身份哈希(记者注:哈希相当于密钥),目前新加坡、瑞士已加入该机制,中国内地和香港正推动东盟国家跟进。# a" V; ?0 |5 v8 y1 A1 [
: G/ R) I A- `# W5 Z 胡云云进一步表示,未来稳定币犯罪形态将呈现“技术嵌套化、场景融合化”趋势。技术层面,零知识证明(ZK-SNARKs)会成为标配,使链上追踪失效;场景层面,可能与NFT质押、元宇宙虚拟地产等结合,包装成“Web3创新项目”。从地域看,随着中缅泰联合打击妙瓦底电诈,犯罪中心正转向柬埔寨、老挝等监管洼地,当地已出现USDT结算的“地下钱庄一条街”。: ?& s8 C5 @* y
* U$ `$ h l4 j8 ` B! L* m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向记者总结了未来稳定币犯罪四大关键趋势: 5 c n2 G# c6 X& Q. H : d. @! O# X+ t- l; }0 g8 X+ U 第一,诈骗分子将更频繁地利用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的可组合性和“代码即法律”特性,通过包装手段将具有漏洞的欺诈性合约伪装成理财产品或高收益产品,吸引普通大众。& h, |+ B: T( U
! c/ @% \* Y8 N2 B G7 J
第二,单纯的诈骗或洗钱将减少,更多案件呈现“诈骗-洗钱一体化”特征。诈骗得手后,犯罪分子会借助混币器、隐私币、合规及非合规交易所进行多层、跨链清洗,不再满足于单一环节犯罪。+ Z4 J2 a2 D4 D* a! T8 O
x( L1 j& U- I( D
第二,随着算法稳定币(尽管目前遇冷)、多种加密资产超额抵押稳定币、现实世界资产(RWA)支持的稳定币(如房产、债券)的发展,新稳定机制可能带来未被充分认知的金融风险和新型欺诈/操纵模型。( g8 I# k. j# f* ]
0 Q: V+ R$ c. |2 g8 d( ] 第四,犯罪组织会更有策略地选择监管模糊、执法协作意愿低、VASP(虚拟资产服务商)管控宽松的司法管辖区,设立运营主体、注册壳公司,利用当地交易所进行资金归集和套现。, ~% p+ ^% _- R1 `8 d. S3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