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v/ k T/ O# f0 X 我国监管部门自2021年起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流通与交易,规定其“不具有法偿性”。然而,这一政策定位并不直接否定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从司法实践来看,6 l+ Z. ^: v7 d, E# [
% B# V& R+ i" Q" u; }
虚拟货币的以下特征使其符合刑法中“财物”的认定标准:8 b9 @7 }5 Z: T4 {& X; ^; C9 c
# a6 ?8 N3 B5 |6 U8 C
经济价值性 # F* L. t3 M6 ]2 A( \+ C2 S, o& B/ ~7 E t- @- b* S y4 C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具有全球流通性,可通过交易兑换为法定货币或实物商品,其市场价值已被广泛认可。 ) F3 E* q* t: {8 N3 a + {2 c: D# ]7 R/ G& k可控制性4 r( G) C! n7 o
3 U/ @& ^! b9 k3 p& x0 @3 r- K持有者通过私钥对虚拟货币享有排他性控制权,具备财产权的核心特征。, I' `* F1 N) ^% M2 b' g9 a
@* |$ Q0 Q& U. I8 [* m, n. `可转移性' g6 U8 D6 V8 P. `+ Q) n
) o2 L( N' ~1 G3 W: I8 R' k
通过区块链技术,虚拟货币可被转移、交易,甚至成为犯罪行为的直接目标。 a1 j* A0 s' i; W7 }, d4 P- E ( l) k. ]# c, Q7 G% k0 S6 j- I4 d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已将“电力、燃气、网络虚拟财产”等无形物纳入盗窃罪对象。尽管虚拟货币未被明文0 {: t) c& ~4 l7 ^# U
1 s9 @1 [7 c" e# w列举,但其与“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高度重合,司法实践中已有判例将其视为财产。1 ~& m' p" M! M
. ^! u( F/ f/ p1 L$ I9 u
2. 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与本案适配性 . _9 k1 k2 }. a$ S. W3 L 6 h2 ^" j2 n: R# A+ d( p, d 根据《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罪需满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或要挟手段,强行索取公私财物”三个要件。本案中: 9 n! O0 t9 C( m9 Q- Q e( y; y7 l; _ a
非法占有目的 0 W" b5 i5 x' {7 O+ d: M9 O% }# x. F& K1 m: I
犯罪团伙通过“仙人跳”制造威胁场景,明确要求王树转移比特币,主观意图清晰。 ! g0 o4 x" v n9 E1 V' F1 G1 m; y* \ ; E0 h7 [5 _ s威胁手段 7 \' [; J. p* C/ n* F n" d- \% ^& K7 G! w8 l
以bao光隐私、损害名誉为要挟,迫使王树产生心理恐惧。 5 y* B: R2 I r6 P, T# a , \7 Y( s, i# p# h2 z( L: M2 K索取财物 ) X7 s' C$ Q' X2 t! C _* ?+ D; l6 n0 g+ {
比特币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虚拟财产,符合“公私财物”的实质内涵。6 }# M; k$ j% o2 O( J3 E* Z7 B
! p2 ^# }& j5 V 即使我国政策禁止虚拟货币流通,但刑法保护的是公民对财产的合法占有状态,而非财产本身的合法性。例如,DUpin虽属违禁品,但抢劫DUpin仍构成抢劫罪。: x* K5 T: p; S7 M
5 J4 m# ^( c+ j$ \同理,虚拟货币持有者的财产权益应受刑法保护。. k5 a1 y3 r) H2 Y: L$ L, L4 x9 Y7 P z
+ t3 \3 y9 ?: R
3. 司法实践趋势:虚拟货币犯罪入刑已成共识 5 P7 `6 @; u" } 9 B9 s% V" b3 w# e" K6 q U 近年来,司法实践已有认可虚拟货币作为刑法财产犯罪保护对象的案例。如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2022 年判决的一桩案件中,嫌疑人利用技术漏洞入侵6 ?8 X C# R! a
' C! q. ]$ k3 t0 W
某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盗取价值5000万元虚拟货币(含比特币等),变现200万元。朝阳法院认定虚拟货币具有财产属性,属盗窃罪保护法益,以销赃数额定罪* z( W& a5 v0 w8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