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论坛
标题:
NBA巨星球员——内特·阿奇博尔德
[打印本页]
作者:
天策-思思
时间:
2016-1-24 17:40
标题:
NBA巨星球员——内特·阿奇博尔德
本帖最后由 天策-耀山 于 2021-10-8 12:35 编辑
`- g% v) W5 `
/ g4 ?- B2 }( V9 j3 @
[attach]4293701[/attach]
/ y+ n; C' F0 I# @! D* G
3 P- F. `. ?9 w# y- {3 T' ?- R+ F
* g' m) V/ m/ m5 l5 j' V8 r4 [
基本信息
: N0 I6 Z) Z7 c9 x) k
/ l- V, w5 P8 u/ x b4 j/ Q
- J3 R8 W, ?9 Q: k% Y7 F4 W
中文名:奈特·阿奇博尔德 英文名:Nate "Tiny" Archibald
8 H& N+ ?9 z. M
出生日期:1948年9月2日 毕业院校:德克萨斯州大学
3 W" l4 a8 i4 |# J2 t
身高:185厘米 曾效力团队:波士顿凯尔特人、密尔沃基雄鹿队
5 A: q/ M' ^, P: }
主要荣誉:1次NBA总冠军:1981(波士顿凯尔特人队),6次NBA全明星球员:1973,1975,1976,1980,1981,1982;1次NBA全明星赛最有价值球员:1981;5次NBA最佳阵容;1次NBA得分王:1973;NBA50大巨星:1996;篮球名人堂:1991
2 C' D- a- r8 s! L$ }$ a
, L( Q$ i7 h5 ]2 y$ s
, L5 P, k C* i, X: z
+ J& m1 g9 d9 C
p' Q% {( W( A
/ Z$ Z# u8 H& d/ l: G0 h9 {
奈特·阿奇博尔德生于1948年9月2日,身高1米85,一次获NBA总冠军,6次入选全明星阵容,一次获全明星赛MVP。他的历程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孩子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是NBA历史上唯一能在一个赛季中得分和助攻均排在联盟第一位的选手。
. q7 L; N' G! f3 D I
1991年,阿奇博尔德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阿奇博尔德中学时,虽然篮球技术非常出众,但是因为身材太矮,不到1.70米,所以未被校队选中。后来当地社区的一位体育辅导员发现了他的才能,积极向中学校队引荐阿奇博尔德才如愿以偿,并成为纽约最好的中学生后卫。但是,他又因学习成绩不佳而无法得到大学奖学金。于是阿奇博尔德生平第一次离开纽约前往亚利桑那州的社区学院补习功课。一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奖学金,加入该校校队。他为德州大学打了3年球,平均每场得20分。1970年的高校全明星赛中,他一人竟然得了51分。在另外连续5场季后表演赛中,他的平均得分也都超过了40分。
% e" z( Q9 T' I9 K$ n% A4 V8 H3 `
在NBA1970年的选秀大会中,辛辛那提皇家队在第二轮第二位选中了阿奇博尔德。当时皇家队的教练是退役巨星鲍勃·库锡。1972-1973赛季皇家队搬迁到了堪萨斯特,更名为国王队。这时的阿奇博尔德已势不可挡,他平均每场得34分,11.4个助攻。1973年,他首次入选全明星队,并在赛季结束后被选为最佳阵容。在1980-1981赛季,年逾30的阿奇博尔德进入了最辉煌的一年,他不但每场比赛出战35分钟,而且帮助凯尔特人队创造了62胜20负的新纪录。个人得到NBA全明星赛MVP奖。更重要的是,经过11年的跌宕起伏,他终于夺得了生平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NBA总冠军。1981-1982赛季,阿奇博尔德和凯尔特人队创造了63胜19负的NBA新纪录,但却没能进入总决赛。又过一年,35岁的阿奇博尔德与密尔沃基雄鹿队签约一年,1984年宣布退役。
' }9 k4 w: P& T* v6 ]0 @9 M
阿奇博尔德在14年的NBA生涯中贡献斐然:投中16481分,6476个助攻,6次入选全明星阵容。在阿奇博尔德的年代,人们认为篮球将变成一项纯粹巨人的游戏,但是这位身高只有1米85的小个子证明了一个真理,那些速度快,脑子灵并且充满了创造性的小个子选手,总能在巨人的游戏中找到自己的空间。
( i5 D) c/ O8 V7 j
身高1.85米的阿奇博尔德创造了NBA历史上的一个唯一:
他是唯一一位在一个赛季获得“得分王”和“助攻王”这两项双冠王的球员
——在1972~1973赛季,他以平均每场34分和11.4次助攻在这两项技术统计中封王。
2 T0 `6 F3 O$ ] ^8 K' M
3 Y% \" C5 X$ Q: q& r0 C' p
. @# l, L" v9 @, ~6 s! d
% u2 `3 E9 E7 U0 H% ~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s://www.tcel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